误区一:车间没有异味,可以不用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呼吸防护是自我保护行为,行为动机来自于对危险的认知。在没有仪器检测提供客观依据时,我们对周围空气环境的主观认知来自于视觉、嗅觉和味觉。如果没有感觉,往往就认为是安全的。但是感觉器官对外界的感知存在着局限性。过分相信感觉会使自己身处险境而不知。

氧气无色、无嗅、无味,当这种维持生命的气体浓度降低到18%以下时,牛命就会受到威胁而主观感觉对缺氧室息不能提供任何预警;

许多有害气体也是无色、无嗅、无味,不具有任何警示性常见的如一氧化碳、甲烷、汞蒸气等;

一般人都知道硫化氢是致命的有害气体。也了解它具有臭鸡蛋气味,所以认为凭嗅觉判断它的存在是可靠的。殊不知嗅觉疲劳会使我们无法感觉逐步累计的和高浓度的硫化氢;

由于个体差异,有些人天生对某些气味无法感觉如氰化氢的苦杏仁味;

一些有害气体虽有气味,但当人感觉到味道时,已经造成伤害如甲醇的嗅阀大约为180mg/m³,而甲醇卫生标准为50mg/m³,再如四氯化碳嗅阀为260mg/m³,而卫生标准却为25mg/m³;

粉尘是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物,没有气味,10微米以上肉眼可见的粉尘往往能被呼吸系统的自清功能清除。而真正威胁健康的粉尘是看不见的呼吸性粉尘,吸入呼吸性粉尘不会有任何感觉,而它却是导致尘肺病的元凶。

误区二:万能的纱布口罩

“我们现在用的纱布口罩便宜而且好用,夏天吸汗冬天保暖,脏了可以洗,用破了拿回家还能洗碗。”而这样“好”的口罩却不具备必要的防尘功能,国家已经禁止使用纱布口置作为防尘口置。

误区三:个人防护用品可戴可不戴

个人防护用品在预防职业病危害的综合措施中、属于第一级预防部分。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是保护工人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正确选用合适级别的防护用品能够有效地预防职业中毒及职业病。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同时劳动者有义务佩戴防护用品。

误区四:我的身体已经有抵抗力了

人在感冒后的一段时间内会自动获得免疫力,有人自以为身体也会对有毒物质产生免疫,这是荒谬的。接触有害物后人通常不会很快发病,潜伏期有时很长,如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像尘肺病,,病往往在接尘几年至十几年后,有些人至死都不知病因所在。

误区五:医用口罩用来防毒

手术过程要求无菌,外科手术口罩的功能是防止医生呼气或说话产生的飞沫污染手术创面,它的作用是保护患者。这类口罩一般为平面结构,过滤材料也没有经过专门的过滤效率测试,不能用于呼吸防护。

另外,呼吸防护还要针对防护的对象,例如防尘口骂不防有害气体,防毒口置不能防尘,遇到有粉尘和有害气体同时存在的情况,务必选择防尘加防毒过滤材料的口罩。

误区六:我干几年就不干了

合同工往往工作换得勤,一个地方干一、两年就走,来的时候好好的,走的时候也感觉不出有什么毛病但是如果工作中接触了有毒有害物质,慢性中毒或疾病的症状却会在以后的某个时候逐步显现出来。

呼吸防护一刻也不能松懈,铤和呼吁身处高粉尘环境的人群要做好专业的呼吸防护。毕竟健康才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做好呼吸防护为自己也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