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工作在临床一线,工作环境中存在许多物理性、生物性、化学性和社会心理性等职业危害因素,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近年来倍受关注。艾滋病(AcquiredImmuneDeft—ciencySyndrome,AIDS)病毒(HumanlmmunodeficiencyVi—rus,HIV)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之一,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

 

  虽然医护人员职业接触感染HIV的概率小,但一旦被感染,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上海铤和就医护人员为H1V职业暴露职业防护及必备防护用品提供解决方案,以尽量降低医护人员HIV暴露职业危害水平,保障护士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HIV病毒职业防护

 

  对全科护士进行医院感染及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充分认识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防止发生职业暴露和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对这类患者的治疗护理均安排在最后完成,并相对固定护理人员,护士在操作前要仔细检查皮肤、粘膜有无破损,如手指破溃或身体不适时应停止护理此类病人。

 

  在手术或接生过程中应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如穿专业的医用防护服、戴护目镜和医用防护口罩、帽子、穿鞋套。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HIV病毒暴露后应急处理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0.5%碘伏消毒液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同时进行患者、操作者的相关的血液监测。操作者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由医疗卫生机构评估和确定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的病毒载量水平。实施定期追踪观察、实施预防性用药。

 

  妊娠妇女的HIV感染已成为全球艾滋病流行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母亲和婴儿的预后均不佳,母婴传播发生率达7%~40%,其发生主要集中在宫内、分娩期及母乳喂养期。目前,中国HIV的流行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的数目正在增加,艾滋病感染的孕妇也在增加。世界每年有250万艾滋病感染妇女分娩,每天有2000名婴儿受感染。

 

  如何护理感染艾滋病的孕妇,以及在护理过程中如何进行职业防护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由于HIV感染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妊娠合并HIV感染者也会增加。这对国内医护人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HIV患者向外排泄的血液和体液多,护理检查及操作也较多,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章制度,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对病毒防护知识的掌握,学习医院感染知识,关心爱护每一个患者,取得他们的信任,护理好每一位患者,尽量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