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全称为布鲁氏菌病,它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二类动物传染病(简称布病),布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不同程度的流行,给畜牧业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及污染物以及患布病的啮齿类动物。布病传播途径广泛,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及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在我县的家畜中,以牛、羊、最易患病,且可由牛、羊、传染于人和其它家畜。布病发病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孕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变。
布病个人防护
人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感染布病。布鲁氏杆菌对日光照、消毒药及热敏感,一般消毒药都有效,所以为了防止人感染布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个人防护:
一、在牛羊生产接产时一定要戴防护手套和口罩,穿防护服,接产后一定要用肥皂水或消毒液将手、手臂消毒清洗干净,接产时所穿衣物要及时清洗、消毒;
二、定期对圈舍及牲畜活动场所进行消毒,将粪便清理后堆积发酵处理。圈舍清扫时一定要戴手套和口罩,穿工作服;
三、不生食牛羊肉,不喝生奶,生奶一定要煮好灭菌之后才能喝,牛羊肉煮熟煮透再食用。
布病的防治措施
布病防制工作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技术措施上,畜间采取:因地制宜、免疫、检疫、病畜淘汰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人间抓好,三早,即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基本方法是控制和清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及畜群。
家畜进行布病检疫是针对传染源的措施之一,一方面为了及时检出患病家畜,查清疫情的程度和分布范围,掌握其流行规律和特点,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了杜绝传染源的输出和输入,保护清净地区不受污染,达到有计划地全面防治布病。
感染布病后的症状
布病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不仅感染动物,而且也危害畜牧业从业者的身体健康,人感染上布病以后出现的临床症状: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炎等症状,主要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低烧,浑身上下无力,严重的会影响繁殖系统,失去生育能力。人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接触感染布病,治疗痊愈一般需要3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
布病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不仅感染动物,而且也危害畜牧业从业者的身体健康。布病的感染人群主要为饲养员、放牧员、接产员、屠宰工、皮张收购者,因此,牲畜布病的防控工作坚持“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狠抓落实,讲究实效”的原则,采取“疫情监测,检疫监管,淘汰阳性,净化种畜”的技术措施,使牲畜布病疫情一直保持在稳定控制状态。
不仅要做到严引进,勤检测,常消毒,而且要提高从业者防护意识和工作技能,控制牲畜布病发生,减少人员感染,维护公共卫生安全。